参考主题:
关于我们
因为不同,所以不同。下面的文章可以帮助解释我们的RW矫正(正畸)的不同之处,但愿足够通俗,图文并茂,能让同行和矫正的朋友们看懂,图片补充中...
我们的特质
RW齿颜矫正理念由美国的正畸大师Dr Roth(已故)与Dr
Williams集关节健康,咬合均衡,面型美观等一系列理念后提出,认为牙齿矫正医生不应该仅仅是排齐牙齿的美容师,而更应该是健康的提供者。如果没有健康,牙齿的整齐并不会持久。颞颌关节健康,咬合均衡才能保证矫治结果的长期稳定。
成熟的RW理念在美国已应用三十余年,完成的病例长期稳定且牙体牙周健康已达三十年之久。
作为中国大陆首届完成RW高级正畸教育的36名医生之一,廖医生自08年起就转变了传统的矫正思维,为每位就诊者提供健康与美的治疗。
诊疗计划的不同
我们深知颞颌关节对面型与错颌的影响(如:颞颌关节破坏造成小下颌),因此治疗计划中首先稳定关节后再展开牙齿的矫治,正如修门时要先稳定合页(或枢轴)后再修门边一样,从而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。
全方位的诊断
为了深入了解病情,我们不会在一次就诊时就制定计划而是采用更多的诊断措施 如:颞颌关节位移的测量,咬合板动态诊断和拍关节CT等。
将全部有用的牙(包括第二磨牙)纳入矫治系统,并会在生长结束后再次评估咬合状态。
如图:
图1,咬合不均衡如门翘了一样(原图由日本RW医生Dr Ikeda制作),但这时没咬紧时关节没有移位,正如门还没关紧一样
图2,咬紧时关节移位,如勉强关紧变形的门时,合页松了或门轴移位一样,这时要么门边撞坏,要么合页或轴损坏。牙科表现是:要么前牙先复发移位,或磨损(通常如果有舌侧固定保持的话),或牙周松动,要么是颞颌关节肌肉症状。
图3,进一步解释第二个图:
典型的杠杆变化(Dr Williams
绘),从3类杠杆变为1类杠杆,前牙受到过大的力
后牙有早接触时,此点如I类杠杆的支点,导致牙受力过大,异常肌功能(面部肌紧张,眼周及下颌角最明显)。也如跷跷板的支点,会导致关节移位或牙齿过度磨损或折裂松动等。
后牙无早接触,关节稳定时,关节为支点,呈III类杠杆,此时牙齿受力最小.:
图4,关节ct(CBCT),同一患者的左右关节影像对比。左侧骨质明显吸收改建,两侧髁状突均有移位。
图5,同一患者用咬合板(splint)作动态诊断,注意箭头所指的尖牙引导。
图6,关节运动的检查(case by Dr Jina Linton)
图7,直接口内牙齿咬合看不到真相,而把模型上到颌架(用特殊装置以避开神经肌肉诱导的习惯的咬合)就看到了第二磨牙(最靠后的一颗牙)先接触。因此,诊断和由此作出的治疗计划差异很大。(case
by Dr Choi)
图8,最后一颗牙常常造成咬合干扰,因此既然做矫正,就应该把所有参与咬合的磨牙(包括第二磨牙)矫治了
图9,完整的RW病例(by 韩国RW医生Dr
Choi):1)治疗前,2)splint动态诊断4)拆托槽后因为后牙仍存在早接触,所以没得到相互保护的咬合关系。,5)咬合调整和树脂修复后:CO-CR(即从小张口到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关节位置不变)基本一致,达到相互保护的咬合,有充分的正中止点。
相互保护的咬合关系与稳定(保持效果的长期性)
相互保护的咬合加上稳定的关节位置有利于保护牙体(没磨耗和缺损)牙周健康(无牙龈退缩和松动)及保持矫治后长期的稳定。
相互保护的咬合即A,咬紧时多根的后牙保护单根的前牙(后牙紧接触,前牙轻接触,shimstock薄膜可以检查)
B,运动时单根的前牙保护多根的后牙(前伸或侧向有前牙引导,后牙分离)。如果此时后牙有碰撞,称为干扰,则会引起牙周牙体病损或者关节紊乱。表现为:磨耗过度,牙本质暴露敏感;根或釉质折裂;牙龈退缩或深牙周袋;关节紊乱相关的弹响或疼痛等。
可以自己照镜子看看。
见图(RW,即RothWilliams讲师之一的Anka老师拔牙矫治后随访多年,没戴保持器的病例)牙尖完好,牙周健康,牙列稳定。矫正后的牙,仅排列整齐不能算作稳定,还要看牙体的天然形态的完整性(有没有被磨平,磨耗重的牙列也比较整齐),牙周和关节是否健康
补充一下,有足够覆合(3-5mm,上下前牙的覆合要大于后牙的牙尖高度)是获得相互保护的咬合的必要条件之一,开合和对刃合是无法相互保护的,只会把牙越磨越短,或发生牙颈部楔状缺损,折断。
补充例证,下图这样的咬合关系是无法相互保护的,40岁不到就已这么短,还伴有楔缺.虽然看起来整齐。
上前牙就被磨得快露髓了,遇冷热痛。只有最后一个磨牙因为没有对颌牙而牙尖完好。
所以,仅仅牙齿排列整齐并不意味着健康稳定。
参考文献:
1,Roth RH."The maintenance system and occlusal
dynamics".Dent Clin
North Am. 1976 Oct;20(4):761-88.
2, Roth, Ronald. “Temporomandibular
Pain-Dysfunction and Occlusal Relatiohips.” The Angle
Orthodontist 43.2 (1973): 136–53.
3, D'Amico A."A study of the comparative functional mammalian
masticatory systems: gnatho-dynamics and function of their natural
dentition."J South Calif
Dent Assoc. 1965 Oct;33(10):450-9.
4, Roth RH."Functional occlusion for the
orthodontist."J Clin Orthod. 1981
Jan;15(1):32-40, 44-51 contd.
5, Ikeada Kazumi."Assessment of optimal condylar
position with limited cone-beam computed tomography".Am
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. 2009
Apr;135(4):495-501
6, Lee, Robert. “Esthetics and Its Relatiohip to
Function.” In: C.R. Rufenacht, C.R. and Stream, I.L. Carol, eds.
Fundamentals of Esthetics. Chicago, IL: Quintessence;
1990
7, Lundeen HC, Shryock EF,
Gibbs CH.“An evaluation of mandibular border movements: their
character and significance.”J Prosthet Dent. 1978
Oct;40(4):442-52
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