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猫论坛

兰亭序一文的立意及其错字有待商榷

已有 867 次阅读2014-2-9 03:27

    兰亭序一文的立意及其错字有待商榷
    刘  友
    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后,举办了一系列书法大赛,最令人注目的,当属于“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”了。“中国书法兰亭奖是我国授予有重大成就、突出贡献的书法家、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,也是中书协换届后举办的首次重大评奖活动。”
    在《书法报》今年第30期头版的整版篇幅上,关于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问答,刊登了一篇题为《你准备好了吗?》的文章。其中,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,接受了《中国书法》杂志编辑吕书庆的采访。
     “张旭光就兰亭奖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”时有这样一段话:“二是投稿前要把书写内容弄明白,防止写错字。考虑到本届兰亭奖的过程,所以对明显的错字,肯定不会轻饶它。”他还在文中特别指出:“(一)经典作品中用过的,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可通用的字不算错字,如《兰亭序》中‘崇山峻领&quo;的领字等;”
    看到这儿,就有些令人感到大惑不解了。那么,哪些字才算“一定范围内可通用的字(而)不算错字”呢?这个“一定范围”的度就令人难以捉摸和不好把握了。
    于是我在想,要是把我们“书圣”写的这幅《兰亭序》,号称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书法作品也加入到今天来进行品评,眼前的评委们会不会看在“书圣”的情面上高抬贵手,放过文章里面的“错字”呢?要是评委们较上真格,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呀?
    诚然,单从书法的角度上讲,这幅号称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书法水平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。一篇三百余字的作品,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“之”字。“之字最多无一似”,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线索,把一颗颗珠玑串联起来,然后编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,让人爱不释手。明方孝儒评《兰亭序》:“得其自然,而兼具众美”。“众美”突出表现在“点画变化万千,结构婀娜多姿,用笔十分精到,笔法深动自然”。但该文中,如上所述的“错字”又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和对待呢?可能由于该文是“书圣”写的,一千六百多年来,谁肯用放大镜加绣花针去挑拣一块极其精美的白玉中的微小瑕疵呢?
    反过来讲,笔者认为,正因为是“书圣”写出来的文章,又是我们人人皆须学习的书法楷模,更应严格要求,否则便会误导、误学,影响到我们这些对其研究不深的后学者们。
    从纯文学的角度上讲,《兰亭序》只是王羲之在当时情景交融的情况下,一挥而就写出的一篇千古传诵的文章的草稿,从文中多处更改涂抹便可推断看出。据传,事后王羲之曾多次重写而难以达到第一次书写的神韵才加以放弃。由于我们没有见到《兰亭序》的第二或者第三个不同内容的版本;再加之,我们也从未看见有一纸半文的对此说明,我们不得不对文中个别错字的长期误导而深表遗憾。
    笔者通过一段较长时间对《兰亭序》的临写与诵读,发现该文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“神圣而无瑕疵”。愚者认为,一篇文章写得成功与否,首先看其该文的立意高不高,就像看一幅书法作品先得看它是否有气势和神韵一样。《兰亭序》除了它那不可动摇的书法崇高地位之外,其文章的立意,根本不能与如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、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等经典历史名篇相提并论。
    晋代文章,骈文已盛,该文却是散体。骈、散之间本无绝对的优劣可言,但各有所宜:骈文有精整工巧之美,散文得自由抒写之长。从该文来说,有一种自然潇洒的神韵,则是骈文所不易达到的。《兰亭序》的最大特点可用八个字概括:辞采清亮,文思幽远。
    文章的一、二段为前半部分,这里没有什么费力雕琢的地方,着色清淡、用词浅切,给人以清新之感,而结构颇有变化。或舒展曼婉,或短截警拔,或流转直下。在参差不齐的句子中,交错使用了较多的四言句,构词省净,节奏明朗,音乐感强,使文章既明快流畅,又不致过于急促,保持了从容萧散的行文风格。
    从自然中得到愉悦,可又从中感受到悲哀。文章从“夫人之相与”以下,发生了特大弧度的转折。作者面对旷寥的大自然,对人生生命的短暂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。人事倏忽,天道绵绵,成为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。这样的写法,是我们无限崇拜的“书圣”的风格吗?怪不得,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说:“晋无文章,惟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一篇而已”。欧言虽过,其为后人所推崇;也由此可见,他对该文所持的否定之态度。
    由于,我们现在看到的“天下行书第一”的《兰亭序》墨迹,是唐人的勾摹本,原作早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,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想象与千古遗憾。怪不得,有很多人怀疑《兰亭序》的真伪。其最有说服力的是:该文中“夫人之相与”一大段,一百六十七字,与该文前半段文意极不协调,而且是明显的老庄思想,与王羲之倔强的性格,忧国忧民的抱负是不相符合的。如果再说严格一点,由于此段的出现,无论谁来续笔,也没法提高该文的立意及其历史地位。
    《兰亭序》一文清新自然,虽然运用了较多的骈句,但并不拘谨呆板,这在同类文章中是很少见的。更何况这篇文章当时由王羲之以他绝妙的行书写出,成为后世极为推崇的著名法帖。
    文章描绘了聚会的欢快,也反映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。但他有力地驳斥了庄子“一死生”、“齐彭殇”的虚妄论调,这在崇尚玄学——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还是难能可贵的。但同时又与前段“夫人之相与”部分的“老庄思想”是自相矛盾的。仅从这点上看,恐怕这也是人们怀疑《兰亭序》一文真伪的疑点之一吧!
    对于《兰亭序》一文,可我们目前所有的文章(除学术讨论会之外)只谈其优,不能兼论其“劣”。就连我们新近出版发行的《古文观止》,在对该文的评论文章中,不但不对该文段的“老庄思想”加以重点指出其不足,却反过来大加赞赏:“但从根本上说,却是作者对生命的深层眷恋与执着”。“面对自然,体会整个宇宙与人生,体验最大的快乐与最大的悲哀,这些地方,显示了晋人的深情与超迈,这是后人难以企及的,也是后人最为称羡的”。还说什么要我们去称羡此种“思想”;更还说,即使我们这些后人要去学也是很难达到的。
    特别是《兰亭序》一文,被列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之中后,也是避而不谈那一大段“老庄思想”的危害性,对现今判断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学生,很容易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。特借此提出,还望有关方面予以高度重视。
    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不是一般的写景文章,尽管它写景状物具体而精细,渲染气氛真切而生动。作者所要写的是人对景致的不同感受,对客观环境的不同态度。正是在这里,作者那崇高的人格,宽广的胸怀得到了充分的展现。
    岳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,它风格矜庄,润色宏丽,且声调清越,气色苍浑,堪称古代散文的佳篇。细言之,文章结构安排得当,先叙作记缘由,寥寥几语却言简意赅。最后,缘情而议,引出主题,抒发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感慨。原来,作者极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,是为了拿它来与古之仁人对比,前面如许铺排,至此尽收。
    而《兰亭序》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呢?是在“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”的情况下,“暂得于己,怏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”吗?这是一种多么藐小而自卑的情怀哟!我不明白的是,为何在“惠风和畅”,“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!”这般如此高兴的情景之下会去想到“古人云:死生亦大矣”呢?
    就死字来讲,文天祥有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宋朝诗人陆游在临终前,给他的儿子留下了这样一首绝笔诗篇: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勿忘告乃翁。”同样谈到一个死字,所给予的理解和对待竟有如此悬殊的差异。
    千百年来,《岳阳楼记》之所以成为人们特爱诵读的名篇佳作,是因为有无数的民族英雄、革命先驱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。今天的我们,理当比古人的志向更高远、胸襟更宽广,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,关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,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作为自身奋斗不息的座右铭。可《兰亭序》里要我们“后之揽(览)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”,我们能从该文中诵读出如上所述之感慨吗?
    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,不仅思想独立不群,其艺术技巧也很有特色。一开篇便出手不凡,用山高水深、仙人神龙作比,由远到近,由彼及此,托物言志,以陪衬陋室不陋,惟为德者为馨,读来气象雄浑,沁人心脾。可说是笔力千钧,声势夺人。接着写室内景“苔痕、草色”,室中人“鸿儒”,室中事“弹琴、阅经”;只见其雅,不见其陋。
    第一层用对偶句,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”点染出陋室优雅之说。“上、入”二字化静为动,顿使陋室生机盎然,悠然生辉。第二层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写室中之人,对句中互文见义,交相生色,精巧地渲染了陋室的高雅气氛。接下来再以“南阳”、“西蜀”同类比附手法,进一步突出题旨,深化了作者的豪情。铭文最后引用孔子的话,隐含陋室“君子居之”评价作结,化龙点睛。
    可我从《兰亭序》一文的头一直找到脚,也没有见到点睛之笔。该文一开头写: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……信可乐也!”还看到了文人墨客的一些雅兴。但随着笔锋一转,什么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…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……悲夫!”作者悲叹生命之短暂,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。“不知老之将至,及其所之既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”(等到他们对于所到达的地方已感厌倦,心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,感慨就会随之而来。)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? 9湃嗽疲核郎啻笠印F癫煌丛眨?rdquo;(以前所享受的快乐,顷刻之间已成为过去的事情,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出感慨。)读到此时,文章中原有的一点雅兴到此时已是荡然无存了。
    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,虽说只是一篇仅有八十一字的短文,但该文称得上是对人生价值观取舍的一份高品味的答卷了。在他看来,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拥有豪华的住宅和高级轿车出入等享受,而是在于人的坚贞气节、高尚情。
    这种价值观对不对?从古到今,纷争不息,见仁见智,各有短长。然而有一点却是不容怀疑的:古代权贵们奢侈享乐,不管排场多大、气势多盛,早已灰飞烟灭了。而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、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、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等经典名篇诗文却传诵至今,而且还将为后世所敬仰。
    从错字上看,这本不该是名人名篇之著作中所应有的。而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,《兰亭序》这篇出自“书圣”之手的书法楷模的范本,却有几个不应出现的错字(注:该文中现已查核的通假字不在此列)。
    (1)  其中最明显不过的错误,就是那句“俯仰之间”中的间字。而在原稿上被错写成门字内一个月字的“闲”字了,令人感到有些为难的是,我们在阅读原稿时,把他成“闲”字呢?还是看着“闲”字读成“间”呀?
    (2)  在文内第十二行中,“悟言一室之内”的“悟”字,是一个不通讲的错字。“悟”是了解、领会、觉悟的意思;“晤”则指会面,“晤言”即开怀对面谈话。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,“悟”应为“晤”,只有“晤言一室之内”才合情理。
    (3)  “每揽昔人兴感之由”,“后之揽者”。“揽”字为:持、总持、撮取,围抱,采摘。从《辞海》上看,“览”除了看字解外,也通“揽”,意为采? ⒄  ?刹⒚挥兴涤锰羰峙缘?ldquo;揽”字能替代以看字解的“览”呀!然而文中两处所用之“揽”字全是看的意思,显然是不通讲的。
    (4)  原稿中,“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怏然自足”。“怏然”是“形容不高兴或自大的样子”。“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”能是一件令人感到不高兴的事吗?故而,笔者认为,可能是在一时的仓促书写之中,把“快然自足”弄成“怏然自足”的笔误吧!
    (5)  紧接着,该文笔锋一转:“不知老之将至,及其所之既”。《辞海》引用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“是犹病者已,而索良医也。”其解答“”意为“病危”。再通过上句“不知老之将至”加以联想,不应当是“及其所之既(病危)”,只有“及其所之既倦(疲乏、厌倦)”才合乎此文该处之文意。
    写到这儿,不得不加上一点说明:《兰亭序》一文作为古典名篇,目前已被收入我国高中五册的语文课本之中。在这一过程中,课本对原文中个别有疑点的地方,都作了较为大胆的改动。
    课文在“不知老之将至”一句的前面,大胆地添加上了一个“曾”字,并把该“曾”解释为:乃,却。于是该句便成了“曾(乃、却)不知老之将至”。对于修改后的课文,笔者通过一再阅览,认为添加该字之后,使其诵读更加流畅。在文字的实际运用上,也起到了文笔转折关头的杠杆桥梁作用,大有美人脸庞点字的光彩。
    本人特欣赏唐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的一句名言:“贵能古不乖时今不(与)同弊”。早在一千多前的唐代古人,竟有如此明辨是非的能力与非凡的胆识,作为二十一世纪新人的我们,其思想与作为还不应当更开化、更解放一些吗?
    笔者毕竟才疏学浅,所论之处未必在理。恳请这方面的专家、学者们不吝赐教。本人虽说是从事文学创作的,但早已兼攻书法多年。若此文的写出,对我们众所敬仰的“书圣”有不敬之处,特此表示歉意!
    作 者:刘  友,男,1945年生。
    地 址: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药业
    邮 编:400038
    电 话:023--89856830
    13637877376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猫友注册

电视猫MoreTV产品交流论坛|电视猫论坛 ( 沪ICP备11044442号-2
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580号 安全联盟

上海公安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举报电话:962110(如网民接到该号码电话,请立即接听)

GMT+8, 2024-6-8 04:03 , Processed in 0.040852 second(s), 21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